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海德格尔的优美名言
本文目录
-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 海德格尔的优美名言
-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在哲学上的成就
- 海德格尔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 西方文学·海德格尔
-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存在不是“什么”,而是一种“过程”
-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
- 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从一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不仅仅由于他带有乡村风格的穿着,还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深邃思想。尽管海德格尔在 1928 年接替了胡塞尔在弗莱堡的哲学教授职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德格尔渐渐地对胡塞尔哲学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他们的友谊走向了终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德格尔颇受德国国家社会党(纳粹)的欢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他还是一名纳粹党党员。这对纳粹来说是一件十分风光的事情,特别是海德格尔当时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的校长。在海德格尔短暂的十个月任期内(他在十个月后辞职),他发表了许多演讲并且以其他方式积极地支持希特勒和他的运动。战争结束之后,海德格尔并没有站出来谴责希特勒的**。公众对于海德格尔真正的思想感情存在着很多争议。 海德格尔认为 20 世纪的文化、思想贫困是一个普遍假设导致的直接后果,即事物的价值仅仅是由人类理性和意志所决定的(也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假设)。他认为这个假设或者说形而上学的立场不仅带来了个体的孤独、异化和无法满足的感觉,还导致了社会的毁灭。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这是自柏拉图以来就深植在西方文明中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理念看得比任何存在于“精神”之外的物理实在都要优越。海德格尔认为在尼采的权力意志中,意志完全决定着事物和人的价值,这标志着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在哲学上达到了顶点。根据海德格尔的看法,我们无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事物上,而是要以一种安静的、宽容的方式来一瞥存在的自我显现。与现象学传统中的其他人物形成对比的是,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不能把思想强加于存在,因为只有存在使得思想成为可能。因此海德格尔说,(与存在主义不同)我们必须为了启蒙采取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注意存在本身,而不仅仅是关注自身。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在诗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诗性思维能够揭示那些迄今未见、未思和未表达的东西。因此,他说结构庞大、包含着身心以及其他二元分裂的、具有着形而上学性质和形而上学传统的系统哲学必须让位于更加本原的思想。海德格尔说,凭借着这更深刻的思想方式,我们也许可以在很久以后重新发现被遗忘之物的深邃——存在本身。海德格尔同样坚信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要被现在和过去的种种假设所蒙蔽。他同样十分渴望将事物的基础建立在确定性更深厚的土壤中。但是海德格尔并不认同胡塞尔的看法,现象以及任何主观事物都不是确定性的来源。对于海德格尔来说,终极的来源是存在本身。尽管存在不断在事物中显现自身,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身被遗忘了。人类身陷自己的思想当中。存在被还原成了世界的“对象”,人类主体通过一系列人为的逻辑操纵、支配存在。逻辑等同于真理,而实际上,海德格尔认为它只是人类根据自己的计划控制和利用事物的方式。也就是说,逻辑学相当于物流学(logistics)。 海德格尔认为,肯定普罗泰戈拉的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或者把自己当做自然的主人,既显得刚愎自用又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海德格尔觉得人性的绝对力量这一假设是导致 20 世纪文化贫瘠和社会崩溃的真正原因。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思想贫困(dürftig)的时代,我们若不抛弃自己的自以为是回到存在本身的智慧中,情况只能越来越糟。这种回归必须倾听存在,而不是随意地对待事物。他仍旧希望在人类精神的先验结构中找到真正的知识。只有在他的后期思想中——在他经历了所谓的“转向”之后——他希望超越先验的范畴以及人类的感知、思想中的结构而直接揭示出存在本身。海德格尔晚年对东方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海德格尔新的思维方式——倾听存在——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汇合。东西方哲学当然会有一些共的趋势和主题。两者都认为“天地不仁”(老子),所谓的人类“知识”大部分不过是人类的无知。双方都同意“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我们应该把自然(存在)当做“向导”。这正如老子所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在精神的空明清静中,真理会展示自身)。黑格尔对德国和北欧国家的**教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黑格尔把宗教与哲学合为一体,把**教信仰理性化、神学思辨化。其次,黑格尔的国家主义理论适应了国家教会的社会潮流。
海德格尔的优美名言
海德格尔的名言 篇1
1、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2、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海德格尔
3、 人当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
4、 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海德格尔
5、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海德格尔
6、 面向死亡而存在。 ——海德格尔
7、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海德格尔
8、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海德格尔
9、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
10、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
11、 存在的被遗忘。 ——海德格尔
12、 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
13、 人,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
14、 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海德格尔
15、存在的被遗忘。——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名言 篇2
1、思想伟大的人犯大错,思想小的人犯大错。
2、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的存在是影响该存在者或其他存在者的根源,是被其他有意识的能力存在者认识和利用的根源。
3、花的美丽在于过去枯萎的东西。
4、存在的遗忘。
5、面对死亡。
6、人用自己的语言生活,语言是人类的“存在之家”,人说人。
7、人安静地生活,安静地听风声也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8、有想法,有想法。因为原因正在发生。同时,思想是存在的。因为思想在里面,在听。
9、最不期待的瞬间,痛苦总是意外的安慰。
10、人,诗意的.居住!
11、人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不幸不是幸福,而是好老师。因为生活在深渊的孤独中。
12、思考最久的是路。
13。诗人在纷繁的现实中呼唤幻想和梦想。
14、功绩满满,人却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15、对死亡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亡时,你可以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
16、思考的任务是抛弃以前的想法,决定真正需要思考的东西。
17、哲学不能直接改变世界现状。此外,一切都不能单靠人的思想和计策来完成。
18、精神只有在不成为支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
19、良心总是以沉默的形式说话。
20、人们被扔进了这个世界。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在哲学上的成就
对于海德格尔这一人物来说,他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并且,对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来说,很是深邃庞杂,其中相关的著述也是颇丰,在被冠以存在追问这一主题框架下,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宝藏。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关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首先关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他曾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引用了柏拉图的一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并且从这一段话中指出,说柏拉图当时所指出的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对于这个问题直到 2000 年后的今天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所以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我们就能够看的出来他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并且在叙述这一核心思想时指出: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所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而是存在强加给我们的,并且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此外,对于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最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历史上的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但是相比之下,他对于我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说,一样也具有着特殊的意义。据说,他曾经想与中国的一名学者人合作将《道德经》翻译成德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当然这一结果,并不阻碍我们将海德格尔和老子的思想联系起来。其中“存在”与“道”不仅是两位哲学家思维成果的对比,也是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一次大碰撞。首先在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的地方,并且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等人视为同时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此外,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存在者的现象,传统哲学所探究的是把人作为存在的主体,人以外的事物都是探究的非主体。而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以“存在论地存在”反驳了人的主体意义。认为人的“存在”被称为“生存”。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是人类围绕的中心,万事万物跟随道的变化而变化,万事万物的情状也是由“道”得知。
此外,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海德格尔还曾对“无”作过重要的形而上学思考,他不仅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存在之存在”原本就是“无”,而且还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缺点恰恰就是没有好好研究这个“无”。而孔子又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说明了“无”才是万物之初。对于20世纪的西方哲学,虽然还没有经历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谁是最后的大师,现在下结论可能为时尚早,但有一个人的名字一定会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海德格尔。在他的生平中,关于他的见解,特别是其“向死而生”的智慧,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产生了启发力量。
首先,对于“向死而生”的智慧所启发的力量,是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都走偏了,都忽略了“存在本身”与“存在之物”之间的差异。并且指出探讨“存在本身”,在结果上来看,这只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根本不足以显示它的真相。并且他还指出,如果将死亡拉近我们的眼前,情况有可能大不相同。谁在面对死亡时,不会变得严肃些,认真思索应该如何抉择呢?而“向死而生”的意义即是:由于面对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人才是“本真的”存在者。并且在本真的人身上,“存在本身”将会彰显出来。譬如小孩子说真话,才能够让真理得以彰显。
除此之外,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对“向死而生”的见解,对生活在21世纪的人产生特别的启发力量。就例如,每当他谈到“人”的时候,就把人描述为是被抛入世界、是一个能力有限、并且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以及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并且对于这个受造之物而言,他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又是时常有烦恼。所以说当一个人处于众人中,孤独的一人生活,甚至失去自我,等待良心的召唤的时候,也是由此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州梅斯基尔希镇。其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是位箍桶匠,其母亲约翰娜·肯普福·海德格乐出生于当地的农民家庭,也是一名天主**。
小学毕业后,海德格尔因家境贫穷,无钱再上学。先跟私人教师学习拉丁文,后由天主教会资助,到离家乡50公里以外的康斯埋茨中学(旧天主教会耶稣会学校)四年级学习。在这里,他受到欧洲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希腊文学、天主教拉丁文献、拉丁文学、德国文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
高中暑假期间海德格尔回家乡度假时,从康斯坦茨三一教堂回家度假的格约伯神父向他推荐了弗朗茨·布伦坦诺的博士论文《存在观念在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多重意义》(1862年),唤起了他对“存在”问题的强烈兴趣,由此影响了他一生的事业,并预示着他在今后几十年的全部思想历程。
在弗莱堡大学神学系学习期间,海德格尔得以亲聆卡尔·布莱格教授的教诲,并开始阅读布伦塔诺的学生胡塞尔于10年前写的《逻辑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被布伦塔诺唤起的关于存在问题的回答,此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外,胡塞尔的早期著作《算术哲学》使他对数有了全新的看法。
1911年,海德格尔开始进行大量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这是海德格尔思想形成的开始。
1927年(38岁)2月,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发表不久出版单行本。后收入《全集》第二卷。但只有原计划中的第一部的第一、二篇,第一部的第三篇和第二部分的三篇散见于后来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形而上学是什么》、《论根据的本质》、《论真理的本质》、《形而上学导论》等论著中。
1945年,盟军占领弗莱堡以后,海德格尔被剥夺了在大学教书的工作。1951年恢复工作不久即退休,但继续讲课和写作。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所作的一些讲义是他所曾写的最好的东西。
西方文学·海德格尔
西方文学·海德格尔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早年在弗赖堡大学学习,1915年在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主要代表李凯尔特主持下取得讲师资格,1923年被聘为马堡大学哲学教授。自此他以胡塞尔的学生自居,跟随胡塞尔潜心研究现象学。1928年胡塞尔退休,他被胡塞尔推荐为弗赖堡大学胡塞尔哲学讲座的继承人。后来他背弃胡塞尔的现象学,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存在主义 (不过他并不自称其哲学为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的论著甚多,主要有《存在与时间》 (1927)、《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 (1929)、《什么是形而上学》 (1929)、《真理的本质》 (1943)、《论人道主义》 (1947)、《林中路》(1949)、《形而上学概论》(1953) 等。
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门生首先接受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随后,他把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本体论化,即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把客观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纯精神的、非理性的“自我”,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不能用理性对它做出界说的,他说,“存在的性质超出任何存在物可能具有的内容和可能类归的规定性之外。”(《存在与时间》) 他认为存在者是已经存在且已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存在先于存在者。什么是真正的“存在”? 他的回答是“人的存在”。自我存在即“思维”,他声称“关于存在的问题,归根结蒂就是关于思维的问题。”(《问到形而上学之路》) 这“思维”决非理性的我思,而是非理性的体验。海德格尔所谓“作为本体的人的存在”,也就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纯粹自我意识”的别名而已。世界既然是本质上自我的存在,因而无须区分主体与客体。他否定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认为它们都是自我的派生物,它们都存在于自我之中,应在自我之中去寻找。据此,海德格尔批判了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家。他认为,从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康德等哲学家,其哲学都是从世界,而不是从自我出发去理解“存在”本身,因而都看不到存在的真正本性;他认为,在世的自我的存在的最切近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时间性”,就是说自我的存在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死亡就是自我的存在的限制。自我的存在处于时间中,它没有任何质的稳定性。它的过去已归泡影,未来则渺茫不可知。死亡随时可以到来,它是一个“虚无”。这种没有本质的存在总是处于“烦”、“怕”和“畏”的状态。他说,“自我的存在,本质上就是烦。”(《存在主义哲学》) 而只有“怕”和“畏”才是真正的存在状态或“实质”。海德格尔所谓的“怕”,就是对自我周围的人和物的害怕; 而“畏”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本能,它没有具体的畏惧对象却浸透于自我心灵深处永远无法自解,因为它畏的是“存在自身”,畏的是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上述自我存在的实质并非人人都能随时觉察到。人只有饱经苦难和折磨,面临死亡,才会真正体验到自我的畏的实质,才能把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完全分离开来,才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因而有人称他的哲学为“死亡的哲学”。存在是死亡的开始,而死亡是存在的终结,当人真正认清了自我这个实质时,他就不会终日惶惶于死亡。而只有自由地去就死,才能赋予存在以至高无上的目标。在认识论方面,海德格尔继承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他从其“存在”概念出发,否认物质与意识在认识论上的区别。他认为作为创造出存在者的“存在”,作为世界本质的超验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没有自我的存在,就没有真理。”“真理,是存在的真理。”(《论人道主义》) 自我的存在不能用观察和理性思维即科学方法加以认识,人们只能依赖于非理性的“直觉”来认识自我存在,依赖于神秘的自我的内心体验。在他看来,认识是一种原始的直觉。海德格尔宣称当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他人 *** 时总感到丧失了自己,个人成了按他人意志举手投足的玩偶。这“他人”不是确定的个体,不是人本身,不是一切人的总数或一些人,但它又确实存在。“这个人是中性的东西……就是普通人。”(《存在主义哲学》) 当个人混迹于一般人之中时,就处在一种“沉沦状态”。这样,人们只能处于生活的表面,不能达到本己的存在。他认为只有宣扬、领悟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才能使人回到本己的自我存在,才能重新恢复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拯救人类于沦落之中。
可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和悲观主义情调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它与克尔凯戈尔的悲观主义哲学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存在不是“什么”,而是一种“过程”
海德格尔(1889年—1976年),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创始人,他提出的“诗意栖居”说法流传甚广。海德格尔思想艰深难懂,普通读者不容易接受。对中国读者而言,除了跨语言翻译问题外,主要是他的思想方式比较特殊,和西方传统思想差异较大。在西方思想史上,海德格尔地位特殊,影响非同小可。 一,他第一次提出对“无”的思考,这一点类似于中国的老子和庄子。二,他否定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思维,认为西方人早已忘记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三,他批判西方流行已久的“主客二分”哲学,把西方文化拉回到“生存主义”道路上,为西方哲学开辟出一个新方向。四,他的思想和尼采一样,具有复古主义色彩,批判西方现代性文明。 下面简论一下海德格尔的核心哲学——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在当代汉语哲学中,“存在”(Sein)是个翻译词,相当于英语的“be”动词,既可翻译成“在”或“是”,又可翻译成“有”或”存在”。 例如,他是一个男孩(He is a boy);这里有一棵树(Here is a tree);那里有一张桌子(There is a desk);一个人正在那边(There is a man),等等。 海德格尔讨论的“存在”或“有”,看似简单明了,实则曲折深邃,含义深刻。 海德格尔的哲学疑问是:西方哲学为何起源于对“存在”的惊讶?借用刚才的例子说:他为什么“是”个男孩?这里为什么“有”一棵树?这里为何“有”一张桌子? 在一般人看来,海德格尔的问题莫名其妙,因为“有”或"存在"是个不言自明的事情! 或许有人说:这里有一棵树,这是明摆着的事,难道背后还有什么深层原因? 根据海德格尔思想,这棵树“在”这里肯定有“问题”,只是一般人不去思考而已。这是海氏“存在”论哲学的出发点。 换言之,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致力于探讨何为“存在”、何为“有”的问题,此问题含蓄隐秘,一般人不容易发现。但如果进入海德格尔思考问题的语境,人们就会逐渐领会海德格尔的良苦用心。有人说,哲学家总是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海德格尔哲学或许可作为一个例子。 什么是“有”或“存在”呢?海德格尔认为,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有”或“存在”不是一个具体“东西”,“存在”不是“什么”,而是另有所指,这个另有所指便是:“存在”是一个动态“过程”。 海德格尔深入考察了“存在”论(Ontologia)“逻各斯”(Logos)“自然”(Nature)等词语的希腊词源,他认为“存在”既不是柏拉图的静态“理念”(Ideal),也不是亚里斯多德的固定“实体”(Subject),而是和“人”的生活有关的生命过程。 根据他的理解,“存在”不是静态之物,更不是和人无关,世上的“有”或“存在”始终和人有关,和人的生存、生活有关,和人的生命时间有关。这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年)一书的研究主题。 在西方文化史上,“时间”问题历来被人重视,像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奥古斯丁、近代康德、牛顿、现代的爱因斯坦、霍金等,都曾专门思考过时间问题,即所谓的“时间之谜”。 在西方思想家眼里,时间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的物理时间——机械钟表时间;二是生命感知时间——奥古斯丁提出的主观时间。牛顿的时间观属于绝对时间观(时间是衡量物体运动的尺度,永恒不变);爱因斯坦的时间观是相对时间观(时间和物体作用力及运动速度有关)。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近于奥古斯丁思想,认为时间是人类生命的“内形式”,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这一点和近代康德有所不同。 康德认为,时间直观是人的“内感知”形式,具有固定结构——事件发生的前后“因果律”。康德的时间观具有主观的普遍性,属于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而这一点刚好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批判目标。 在确定好思考“存在”问题的方向和基础后,海德格尔从人的现实存在(此在)开始讨论“存在”的根源和意义:一个存在的东西为什么是“存在”的? 海德格尔提出的总原则是,人们遭遇一个东西的“存在”,首先和人的现实处境相关:“存在”不是孤立于人的抽象“对象”,不是像图画中的事物一样和人面面相对,而是人在画中,画中有人。 换句话说,一个存在的东西蕴含人的思想、情感、愿望、意志等主观因素,正是这些“属人”的因素才使得某一样东西“呈现”出来——“存在”是一个历史性的生成过程。 正因为先有了这个生成过程,某个东西或事件才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人们的感知“对象”:如一个男孩在这里;一棵树在这里,等等。 海德格尔的表述很抽象,但符合生活常识,从一个隐秘层面揭示出事物“存在”的背景与前提——人的生活及思想情感。这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传统。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与之遥相呼应。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虽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思想方法却别有深意,给人许多启发。 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张桌子,在不同的人眼里,桌子的存在原因和意义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一个高三学生眼里,桌子应该是他最熟悉、最亲近的伙伴了:桌子凝聚着他刻苦学习的汗水与辛劳,寄托着他考取大学的理想与渴望。这一桌子的“存在”意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假如还是同一张桌子,另一个学生把它当作吃饭的桌子,这一桌子的“存在”意义与前者又不一样了;因桌子已经失去刻苦学习的意义,只是一个普通餐桌而已。 这个例子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意义和人的生存、生活有关,和人的思想情感、感知体验有关,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启示(西方绝大多数重要哲学家大都为唯心主义者)。 关于“存在”的根源和意义,海德格尔认为,生活中某样东西或事件的存在意义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此在),其中包含当下、未来、历史三个维度。这是西方阐释学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另一源头是《圣经》神学)。 为了解释“存在”和“此在”(人的存在)的关系,海德格尔分析了梵高的名画《农鞋》。 根据海德格尔的分析,一个荷兰农妇所穿的破旧农鞋,其中隐含着“存在”意义的全部秘密。海德格尔用包含感情的话语,解读了农鞋的“存在”论意义。 他说:在这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农鞋浸透着对面包的可靠性之无怨无悔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等等。(《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年)。 通过人的“时间性存在”思考“存在’之谜,是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目标,但事与愿违,这条道路最后没有走通,只能半路放弃;所以那部著名的《存在与时间》终成未竟之作。从1934年开始,海德格尔开始转向语言论思想:通过语言思考“存在”之谜。 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是西方文化的重大事件,是继近代认识论哲学后又一次思想革命。希腊思想家探讨的问题是:这个世界由什么元素构成;近代认识论哲学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现代语言论提出的问题是:人如何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海德格尔通过语言思考“存在”之谜,是西方语言学转向的重要环节,至此,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又别开一途。 关于“存在”与语言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一个经典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句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虽不合乎中国文化传统,却符合西方现代文化精神——语言本体论。 语言本体论是指把语言视为世界意义产生的文化根源,是万事万物得以敞开的前提条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语言具有命名的强大作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国古代另有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天雨粟夜鬼哭,这一说法也暗含类似思想。 和西方近代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轻视语言,像儒家《论语》《中庸》《易传》,老庄之道家哲学,对于语言皆持贬抑态度。 孔子于《论语》中说: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说,语言把思想表达清楚就可以了(语言仅是工具)。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乎仁(孔子不喜花言巧语、表里不一之人)。 《易传》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立言以尽象,立象以尽意(周易用卦象图形表达普遍抽象哲理)。老子也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一样轻视语言,他用”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的例子解释"言"、"意"关系。他说,圣人得意而忘言。 在20世纪40年代前,西方学界并未特别重视语言的作用,自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主义以后,语言学很快成为西方的显学。除了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外,另一语言学转向即以海德格尔、德里达、巴特等人为代表——语言本体论。 根据海德格尔观点,语言分两种,一是日常逻辑语言,二是文学诗意语言;其中,文学语言和“存在”的关系直接而密切。海德格尔用德国诗人柯尔德林的诗歌分析语言和“存在”的关联。 海德格尔认为,柯尔德林的文学诗句包含人的情感、想象、感知、体验以及事物的“形象”,诗歌语言可以敞开“存在”的意义:真理的“去蔽”(敞开事物的存在)。 比如“井”的符号,在日常语言中,“井”一词语一般指向抽象概念,没有具体特指;但在文学语言中,“井”一般指向具体可感的对象,特指某个形象化的感性之“井”——特殊之“井”(井的“存在”),或许还包含人的某种情感(德国卡西尔《语言与神话》)。 再如人们比较熟悉的“月亮”一词,在中国文学语言中,“月亮”一般不指抽象概念,而是感性符号,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暗示人的相思之情、离情别绪、人生哲理或自然美景等。 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其中,“月色”、“江水”、“花甸“一并描绘出迷离动人的自然美景。 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几句阐发了宇宙哲理。再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表达了人生的豁达情怀。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祝愿。 根据上述事例,可以说,海德格尔语言学“存在”论揭示了文学语言和”存在“的关系:文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返祖”现象,这种语言不同于抽象化的概念语言,而是蕴含形象、感知、体验、情感等主观因素,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用文学理论的话说,文学是人学,文学语言代表人类思想、情感的符号,和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从此意义上说,文学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综合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思想方法属于西方式唯心主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色彩:把单个的人视为主体,视为自由自在、具有创造精神的“此在”。这是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局限性,也是被后起的结构主义哲学超越的原因所在。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但海德格尔言说的“存在”又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谈论的“存在”,并且其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派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方法、路径和体系,这样各派哲学家们得出的哲学结论便互有差异。
海德格尔同以往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不同,他从哲学家们思考的结论出发,“返回”至思考的存在者,提出“存在者不是存在”的思想主张。
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和本体解释的步骤描述“存在”的生存状况,并且把“存在者”解释为在“领会”中去存在的“存在”论。结合此意海德格尔分析了“真理”、“技术”、“语言”等概念本质,最后得出“存在”存在于“天地神人”四重合一家园的哲学结论。
海德格尔贡献影响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一八八九——一九六六),早年在弗莱堡大学研读神学和哲学,一九二三年任马堡大学哲学教授。一九二八年,接替他的老师、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 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创性的、影响广泛的思想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存在与时间》(一九二六),由于此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存在与时间》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的意义的问题”,而且,他一生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他关于存在与时间意义的探讨,他对艺术理论和技术性的沉思,他的语言格局理论,以及他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真理和逻辑模式的彻底矫正等等,对当代西方各种学说都产生了影响。可以称他为“存在的追问者”、“存在的放牧者”、“诗人哲学家”,也可以称他为“思想的供奉者”、“思想的神秘主宰者”,或“思想中的思想者”,或用海德格尔自己所称的“途中的思想家”等等一个普通的平常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书评人石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承认:存在主义的终点正是宗教的起点。在已经达到“对岸”的宗**看来,“存在主义者”正是那些既不能回到当初的出发点,也不能游到对岸,而只能在湍急的河水里挣扎的人们。 作为最深刻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存在主义抓住了一点:人的悲剧的最终根源在于他存在本体论上的悲剧———存在与存在者的分裂。正是这一点使得精神分析理论在弗洛伊德学说之后,走上了与存在主义和宗教融合的道路。荣格、兰克、贝克尔、弗洛姆、莱恩等操持精神分析“手术刀”的西方人不约而同地对在遥远的东方出没的禅宗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不是科学,它不必硬让自己去承担起那些与专门科学有关的主题。现象学是一种本源科学,因而,现象学提倡“向着事情本身”,就应该被理解为是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即:要求自己达到对自身的源始的理解。就现象学而言,生活本应该是所谓的“事情本身”。现象学不应成为人所杜撰出来的一种世界观。在海德格尔看来,打着科学招牌的世界观无疑是一种谬误的生活,它本应通过真正的生活和彻底地、忠实地实行这种真正的生活而获得新生。谬误就是一种危险,在这种危险里,提出和进入“先验问题”都由于“科学的构成形式”而受到了限制。海德格尔把这种危险称为“科学观念的无批判的绝对化”。在他看来,自称为科学的现象学虽然在寻求一种“直接的给予性”。而实际上,就现象学自身说来,这种“直接给予性”是无法直接给出的。现象学的这种科学性实际上遮蔽了现实的涌动着的生活,而一切“直接的给予性”,包括了现象学的问题范围都首先是在那种无论什么方式的生活本身的行动过程中给出的。在这里,哲学要寻找的再也不是笛卡尔和胡塞尔那种意义上的一个绝对确定的点——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而是要指向一个具体的境况,一个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经验到的境况,这是以科学理论的态度不可通达的。过去,科学的理论态度在认识上有一种优先的地位,而现在不然,这种态度的优先地位成了问题。因为,在这种理论态度中,生活中的那些具体的、日常最亲切的东西反而变成了不可理解的。在科学的表达中,那活生生的,涌动着的生活“不知怎么的”就被僵化了。现象学若要成为真正的本源的科学——即真正的哲学,就应直面那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亲切的,最生动的生活本身,去把握生活中那些最源始的、具体的东西。现象学的还原论,还原到最后就直接面对着那些活生生的、具体的东西,即生活本身。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所要把握的不应该是自我,也不应该是所谓纯粹意识,而只有生活。现象学的“现象”、“显现”,就是这生活。只有生活才是“自我显现”的,才是“自足性”的和“具有意义性”的东西。 在海德格尔对于现象学的这样一种批判性的解说中,已然包含了对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具有的所谓科学的理性化的理论态度的批判和拒斥。在他看来,整个西方哲学之所以在追问存在的历史上走了那么多的弯路和歧路,在于对“生活”这个最源始的、最根本的东西采取了一种错误的理论态度,而遗忘了它。海德格尔对于哲学之基础的这样一种“非科学化”、“非理论化”、“生活化”的追求,在他以后的思想历程中,成为一种几乎是贯彻始终的基本态度。
更多文章:

cctv8节目在线观看(如何在网络上在线收看CCTV8的节目)
2024年8月8日 09:00

国足进入2022年世界杯概率(黎巴嫩暴冷输掉了比赛,国足今年进入世界杯的概率有多大)
2024年5月9日 09:40

冈崎慎司转会(亚洲人不适合踢足球他们都能在豪门立足,甚至惊艳欧洲)
2024年2月6日 04:40

惠灵顿在地球的什么位置,这个国家是什么是在什么大洋?请问一下惠灵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2024年7月15日 00:32

米卢为什么不带中国队了(米卢成功将中国队带入了2002年足球世界杯,为什么后来没有留任)
2024年4月17日 10:40

女排丁霞突出照片(她是赛场上的“拼命三郎”,中国女排“最牛二传手”丁霞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2024年7月13日 05:23

皮尔洛ac米兰(三球惨败掉出欧冠区,皮尔洛究竟“菜”在何处)
2024年1月16日 00:40

澳大利亚无缘世界杯(既然澳大利亚不属于亚洲,为什么会跟亚洲球队争夺世界杯参赛权)
2024年7月17日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