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计算公式(设一经济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求周期性失业)
本文目录
设一经济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求周期性失业
Πt - Πt-1 = -α(ut – un) Πt:t时的通货膨胀率 Πt-1:之前时期的通货膨胀率 ut:t时的失业率 un:自然失业率 由于你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知,所以知道他的乘数α,带入计算即可
菲利普斯曲线公式
通胀方程:P=6-u+Pe 1、自然失业率一般是指没有未预期到的通胀时的失业率(P-Pe=0) 因此P-Pe=6-u=0 可得u*=6 此时的通胀率等于预期的通胀率(没有数值) 2、预期的通胀率Pe=0,令u=4 则P=6-4+0=2 即需要的通货膨胀率为2, 相对于自然失业率6所对应的通胀率P=6-6+0=0,而言,通货膨胀上升2 3、 预期的通胀率Pe=3,令u=4 则P=6-4+3=5 即需要的通货膨胀率为5, 相对于自然失业率6所对应的通胀率P=6-6+3=3,而言,通货膨胀上升2
谁能详细的讲解下菲利普斯曲线的意思 和其作用
你快看看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本段三种表达方式 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因此,这条曲线同样表现为图1中的曲线环。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本段重要观点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段原始菲利浦斯曲线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关注于名义工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于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即: 公式中,代表名义工资变化率,u代表失业率,代表通货膨胀率。如上图所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替代关系。二战前和50、60年代,这种关系在一些国家中相当稳定,并与经验观察高度吻合。 本段预期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 上面的理论无法解释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们关心工资的购买力而不是货币工资本身,雇主也不关心名义工资而关心劳动的真实成本,这使人们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为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增长率。即: 只有生产率的增长率才能使这条垂线移动。 这里的长期与短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看预期是否正确,通货膨胀预期是否能全部进入工资合同。不是,就是短期;是,就是长期。 本段恶化 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如图: 但是,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的惯性持续上升时,会使整个菲利普斯曲线偏出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这时除非临界点也往上提高外,否则就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范围了。如图: 更进一步的看法(如美国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是,如果政府长期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会失灵。如下图: 图中,由于安全临界点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NN,这样在通货膨胀率提高的过程中,失业率也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完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滞涨”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或成为垂直线,或变成正相关线,都表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 总供给曲线AS与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的关系 1. 表达式的互推 1) P^-Pe^=f(U-U*),设f(U-U*)=-ε(U-U*) 2) P^=P-P-1 Pe^=Pe-P-1,——P^-Pe^=P-Pe——P-Pe=-ε(U-U*) 3) 奥肯定律:1960s美国的阿瑟.奥肯 a. 定义: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的重要联系。即失业率每高于自然率1%,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 b. 表达式:(Y-Yf)/Yf=-α(U-U*),α=2 4)联立求解: P-Pe=-ε(U-U*) Y-Yf=(αYf/ε)*(P-Pe)——Y=Yf+λ(P-Pe) (Y-Yf)/Yf=-α(U-U*) 5)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Y=Yf+λ(P-Pe) λ=0,古典AS λ=无穷,固定价格AS λ有限正数,常规AS——总产出是“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的函数——产生了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的区别 2.AS与PC的关系 1)二者反映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对“价格水平变动是实物经济的实际产出、就业量由最初的偏离充分就业水平——通过工资—价格调整——回归充分就业水平”的过程的刻画。 3) AS侧重于“价格—产出”之间的关系,PC侧重于“价格的变动率—产出(就业)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二者绝对水平的相依关系,后者是二者相对变化率的相依关系 4) AS与PC都对应着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本质相同的观点所决定的不同表现形式
菲利普斯曲线是怎样对凯恩斯理论,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进行解释的(论述题)
菲利普斯曲线主要是讲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即国家可以用相对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凯恩斯理论主要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调控经济货币学派分为古典数量学派和现代货币学派,古典货币学派主要说明:货币发行的数量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公式为PV=MT,现代货币学派则分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学说,莫斯利安的生命周期理论,持续性收入学说。
更多文章:

葡萄牙荷兰4红16黄名单(每届世界杯第一个得红牌的队员是谁)
2024年9月5日 15:50

德甲是什么比赛(欧冠与什么西甲,意甲,英超等等什么什么甲的有什么关系)
2024年7月13日 03:35

爱尔兰国家队世界排名(足球问题,哈萨克斯坦队与爱尔兰队的世界排名各是多少)
2024年7月16日 21:19

杜兰特背靠背30分(16年雷霆西决被翻盘,杜兰特场均30+8,当时威少表现如何)
2025年1月24日 00:10

王牌贱谍格林斯比的电影(一部外国电影 俩个人躲藏在大象肚子里 影片叫什么名字)
2024年10月29日 01:01

2021年热火阵容(有望达成3换1交易,后卫驰援巴特勒,热火能否冲冠)
2024年7月14日 03:16

男篮奥运会落选赛直播平台(梦十队奥运会期间 中央哪个台直播)
2024年10月27日 12:50

皇马历任队长介绍(请问,西甲皇家马德里足球队的队长是谁介绍一个)
2024年2月2日 17:50

袭击佩洛西丈夫嫌犯面临指控(佩洛西丈夫酒驾撞车,认罪判囚五日缓刑三年,五天的刑罚为何会缓刑三年)
2025年3月15日 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