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总统父子(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历史沿革)
本文目录
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历史沿革
纳希切万历史悠久,《圣经》中被认为是大洪水后诺亚建造的第一个城市,亚美尼亚的文字于公元7世纪在此地区被创造。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一度是重要的商业中心,由于列强争夺,亦几易其主。最初分别是马纳人(Mannae)、阿拉拉特人(Ararat)、米提亚人(Media)城邦的一部分,公元前521年成为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下属亚美尼亚省的一部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希波战争即其与希腊联邦之间发生的,不过最后被亚历山大所灭,纳希切为亦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列后,帝国分崩离析,纳希切万终于有机会成为亚美尼亚人第一个独立王朝奥朗提斯(Orontids)王国的一部分,此国后来为兴起的塞琉西帝国安条克三世所灭。公元前189年纳希切万再次被阿尔塔西亚兹纳入大亚美尼亚王国。公元3世纪波斯的萨珊王朝(Sassanid Empire)兴起,屡次入侵亚美尼亚王国,最终于公元428年将纳希切万吞并,公元623年又被转让给兴起的拜占庭帝国,没过多久南部大漠的阿拉伯人崛起,并于公元640年起占领此地区,并多次屠杀效忠于拜占庭的当地亚美尼亚贵族。阿拉伯人的**使得亚美尼亚贵族全部逃往邻近的格鲁吉亚王国或拜占庭帝国,徒留纳希切万成为阿拉伯帝国亚美尼亚自治省的一部分。8世纪起该地成为波斯人领导的反抗阿拉伯人的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带之一,最终在10世纪时成为亚美尼亚人第二次建立的巴格拉图尼王国的一部分。11世纪开始波斯北部的塞尔柱帝国兴起,短短几十年前东西南北各路线出击,连败周边几大强国,1055年于纳切希万被并入。12世纪时,纳希切万的地位达到最高,成为塞尔柱帝国阿塞拜疆省的首府,辖治范围包括南高加索和今天伊朗所属的阿塞拜疆地区。13世纪蒙古打败塞尔柱帝国的各大小王朝,纳希切万被划入伊尔汗国,由于蒙古皇帝孛尔只斤·贵由(Güyük Khan)对宗教的宽容,已经被严重伊斯兰化的纳希切万终于又一次出现了**教堂,不过伊尔汗国第七任大汗合赞(Gazan khan)登基后为取得波斯伊斯兰上层的支持改信伊斯兰教,包括纳希切万在内的整个汗国境内又重新成为伊斯兰国家,此后直到14世纪亚美尼亚东正教才又重新在这里兴起。16世纪时,波斯的萨非王朝占领纳希切万,彼进正值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两国之间在此地经常爆发战争,直到18世纪。期间,1604年萨非王朝阿拔斯一世(Shah Abbas I )考虑在纳希切万实行焦土政策(Scorched Earth Polocy),迁移了当地的所有居民,定居在邻近的伊斯法罕,直到阿拔斯二世时(1642–1666)他们才重新被允许返回故乡。1747年萨非王朝成立纳希切万汗国( Nakhchivan khanate),辖治整个南高加索地区,俄波战争后,纳希切万连同南高加索区一起在1828年被割让于俄国,俄国统治下这一地区开始大量出现亚美尼亚移民,使这一地区的亚美尼亚人数量与当地***的比例由移民前的17:83变成45:55,汗国被取消后,纳希切万被并入沙俄的亚美尼亚边疆区,随后在1849年被并入埃里温省(Erivan Governorate)。根据俄国数据,到20世纪时,埃里温省的总人口中阿塞拜疆人口比例下降为57%,亚美尼亚人口比例为42%。也因此,这一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矛盾越来越严重。1905年俄国革命时,亚美尼亚人与阿塞拜疆人爆发大规模冲突,在当年5月的亚美尼亚-鞑鞑人大屠杀( Armenian-Tatar massacres,1905-1907,阿塞拜疆人属鞑鞑人,根据亚美尼亚数据有128个亚美尼亚人村镇和158个阿塞拜疆人村镇被毁,死亡人数在3,000-10,000之间)。一战的最后一年(1918),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双方都宣称纳希切万归其所有,因而再次血腥暴乱。二月革命后,纳希切万归俄罗斯临时政府外高加索特别委员会管辖,随后又归属短暂存在的外高加索联邦民主共和国,后者于1918年5月解体,新成立的短暂存在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与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之间就纳希切万、纳戈诺-卡拉巴赫、赞格祖尔(Zangezur,今天亚美尼亚休尼克州)、卡扎赫(Qazakh)等地归属产生严重争议。6月时,奥斯曼帝国越乱占领了包括纳切希万在内的大片地区,并屠杀至少10,000名亚美尼亚人,摧毁了45个亚美尼亚人村庄,之后奥斯曼与英国达成协议撤出该地区,由英国接管,并努力维持和平,解决两国争端,但严重的分歧还是在同年12月升级为战争,亚美尼亚人不承认阿塞拜疆人在纳切希万成立的阿拉斯共和国(Aras Republic)。战争进了一年多,僵持不下,直到1920年7月,苏联第11方面军侵入并占领这一地区,成立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并宣布其与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存在特殊紧密联系。随后在11月,布尔什维克党人为取得群众支持攻下亚美尼亚许诺会将纳希切万和纳卡等地区并入亚美尼亚。为庆祝亚美尼亚战争的胜利,阿塞拜疆共产党领导人纳里曼·纳里曼诺夫(Nariman Narimanov)签署文件宣布将纳希切万和休尼克并入亚美尼亚,作为阿塞拜疆人民对亚美尼亚人民推翻之前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礼物。俄共领导人列宁虽然十分赞同这种在社会主义大家庭淡化民族边界的作法,但仍建议纳希切万的地位问题由人民自己公投决定,而根据当时的公投统计,90%的纳希切万人希望与阿塞拜疆合并。不过真正决定纳希切万作为阿塞拜疆领土一部分的现状是源于1921年3月16日俄土之间签署的《莫斯科条约》,该条约甚至还允许阿塞拜疆人占多数的Sharur-Daralagez 地区并入阿塞拜疆,如此,土耳其将可以与阿塞拜疆接壤。 在苏联时期,纳希切万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苏联大一统的体制下减小了****和纠纷,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获得很大发展。纳希切万一度成为莫斯科-德黑兰铁路和巴库-埃里温铁路的重要枢纽,这一地区矿藏丰富,特别是盐矿,在冷战时期这里亦曾是战略要地,因为西邻土耳其(现北约成员国),南接伊朗(1979年伊朗革命以前曾是西方联系紧密的盟国)。苏联时期纳希切万地区的民族成份亦发生了巨大改变,1926年时尚有15%的亚美尼亚人,到1979年,比例下降为1.4%;相应的阿塞拜疆人则从85%增长到96%。纳卡地区的民族成份也经历了类似但比较缓慢的改变,阿塞拜疆人试图将纳卡地区以同样的方式“去亚美尼亚化(de-Armenianization)”。亚美尼亚人与阿塞拜疆人之间的矛盾在八十年代末集中激化,在纳卡地区爆发战争,阿塞拜疆通过纳希切万的铁路枢纽地位对亚美尼亚封锁了铁路和空运,使其经济遭受了重创,反过来,纳希切万亦被亚美尼亚反制封锁,被切断了唯一一条通往苏联其它地方的的铁路。1989年12月,大量纳希切万的阿塞拜疆人因战乱逃往伊朗北部阿塞拜疆人聚居区,投靠那里的亲戚,引起苏共中央震怒,严辞指责这是“拥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进行了镇压,是为“黑色一月(Black January)”。1990年1月,纳希切万政府发表声明脱离苏联,以抗议苏联政府的**。这是苏联各加盟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一周之后,立陶宛亦相继宣布独立。后苏联时期的纳希切万由于战争和封锁,发展停滞,经济萧条,政府腐败。纳卡战争期间,1992年5月4日,亚美尼亚军队亦炮击了纳希切万的萨达拉克区(Sadarak),作为该地的阿塞拜疆军队经常炮击亚美尼亚一侧的回击。5月18日,亚美尼亚军队占领了纳希切万以北的飞地卡基(Karki),此地为亚美尼亚所包围,亚美尼亚南北高速公路从其中穿过,至今此地归由亚美尼亚占领,没有交还。5月23日,纳希切万政府单方面与亚美尼亚达成停火。双方的交火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回应,土耳其政府在边界陈兵,警告说亚美尼亚任何侵入纳希切万本土的行为将被视为与土耳其的宣战,俄罗斯相应地陈兵在亚土边界,也正是由于俄国的存在,土耳其无法插手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现在的纳希切万仍作为阿塞拜疆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存在,有自己的宪法和政府,但领导人与阿塞拜疆总统为亲属关系,腐败深重,民怨沸腾。当地居民宁愿收看土耳其电视节目也不愿意看自己本土的节目,后者只是塔利波夫(Talibov,纳希切万总统)和阿利耶夫(Aliyevs,阿塞拜疆总统)的宣传工具。许多纳希切万人到邻近的土耳其打工,甚至伊斯坦布尔Besler 区基本上全部居住着纳希切万人。近代自治区国家领导人盖达尔·阿利耶夫主持了议会的一次会议上1990年11月17日从立法机关的话自治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正式名称改为最高委员会的机构的名称,第一次,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1918年至1920年)国家国旗被采纳为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旗帜。亚美尼亚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边界线长246公里) ,土耳其(11公里)和伊朗(204千米) 。莫斯科( 1921年3月16日)和卡尔斯(1921 10月13日)签署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这是在莫斯科的亚美尼亚大堂的主持下,由亚美尼亚毫无根据的领土要求,违法合同超过6万平方米的土地和分段被吞并( 19241928 , 1929年2月, 1969年5月)已经减少了5300平方公里。通过自1991年开始对亚美尼亚共和国非正义战争,在1990年1月19日在卡尔基村一个完整的经济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封锁亚美尼亚占领。在战争期间,城镇和3个村的人口已经被驱逐出自己的家园。
现任各国总统名单(知道的就说啊)
欧洲 阿尔巴尼亚 总统:阿尔弗雷德·莫伊休(Alfred Moisiu)(2002年– ) 总理:萨利·贝里沙(Sali Berisha)(2005年– ) 安道尔 大公: 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95年– ) 西班牙乌赫尔地方主教:霍安·恩里克·比韦斯·西西利亚(Joan Enric Vives Sicília)(2003年– ) 首相:阿尔韦特·平塔特(Albert Pintat)(2005年– ) 亚美尼亚 总统:罗伯特·科恰良(Robert Kocharyan)(1998年– ) 总理:安德拉尼克·马尔卡良(Andranik Markaryan)(2000年– ) 奥地利 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2004年– ) 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üssel)(2000年– ) 阿塞拜疆 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Ilham Aliyev)(2003年– ) 总理:阿尔图尔·拉西扎德(Artur Rasizade)(2003年– ) 白俄罗斯 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Aleksandr Lukashenko)(1994年- ) 总理:谢尔盖·西多尔斯基(Sergey Sidorsky)(2003年– ) 比利时 国王:阿尔贝二世(Albert II)(1993年– ) 首相:居伊·费尔霍夫施塔特(Guy Verhofstadt)(1999年–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主席团: 塞族成员:鲍里斯拉夫·帕拉瓦茨(Borislav Paravac)(2003年– ) 波族成员:苏莱曼·蒂希奇(Sulejman Tihić)(2002年– ) 克族成员:伊沃·米罗·约维奇(Ivo Miro Jović)(2005年– ) 部长会议主席:阿德南·泰尔齐奇(Adnan Terzić)(2003年– ) 保加利亚 总统:格奥尔基·珀尔瓦诺夫(Georgi Parvanov)(2002年– ) 部长会议主席:塞尔盖伊·斯塔尼舍夫(Sergey Stanishev)(2005年– ) 克罗地亚 总统:斯捷潘·梅西奇(Stjepan Mesić)(2000年– ) 总理:伊沃·萨纳德(Ivo Sanader)(2003年- ) 捷克 总统: 亚洲国家政要: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 印度总统:卡拉姆 印度总理:辛格 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 文莱苏丹:哈桑纳尔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 韩国总统 :卢武铉 韩国总理:韩明淑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 朝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赵明录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 朝鲜总理:朴凤柱 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 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 越南国会主席:阮富仲 越南总理:阮晋勇 新加坡总统:纳丹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孟加拉国总统:艾哈迈德 孟加拉国总理:卡莉达·齐亚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 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 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 缅甸国家领导人:丹瑞 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 柬埔寨国民议会议长:拉那烈 柬埔寨参议院议长:谢辛 柬埔寨首相:洪森 泰国国王:普密蓬 泰国临时总理:素拉育 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伊朗总统:内贾德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西拉杰丁 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 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 日本明仁天皇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不丹国王旺楚克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 亚美尼亚总统:科恰良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 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 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 土耳其总统:塞泽尔 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 也门总统:萨利赫 塞浦路斯总统:帕帕佐普洛斯 叙利亚总统巴沙尔 以色列总统:卡察夫 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 以色列代总理奥尔默特 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 巴勒斯坦前总理库赖 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 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 巴林国王:哈马德 阿曼苏丹:卡布斯 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 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 东帝汶总统:古斯芒 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 蒙古国总理:恩赫包勒德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哈尼亚
莱拉·阿利耶娃现状
莱拉.阿利耶娃是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的女儿,目前阿拉兹在福布斯上的总资产总额达5.4亿美元。
何为外高加索三国,其历史及地理政治位置如何
外高加索三国指的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地理位置外高加索三国指的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三国大体位于大高加索山、亚美尼亚高原-小高加索山、黑海和里海之间,以山地为主,五分之三地区海拔600米以上。黑海沿岸低地为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达2,500毫米(巴统);里海沿岸气候干燥,仅200—300毫米。主要河流有库拉河、因古里河和里奥尼河,水力资源丰富。三国主要的人口,就分布在两海沿岸低地以及上述主要河流的河谷之中。尽管这一地区交通如此不变(也因此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族),但却也是两河-阿拉伯、希腊、波斯、俄罗斯、土耳其等多个文明和列强势力交汇的地方,因此自古以来亦属兵家必争之地。1、古代史外高加索地区的文明史,非常之悠久。早期这一地区受到亚述等两河流域文明的压迫,成为一大奴隶产区,但在公元前9世纪(也就是西周中期)崛起了乌拉尔图王国。这个王国非常强大和繁荣,也是这一地区独特文明的滥觞。值得注意的是,乌拉尔图王国国民使用的语言,不属于现在这三个国家中任何一国主体民族语言所隶属的语系,而是业已消亡的胡里特-乌拉尔图语系的一部分。不过,据说亚美尼亚语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乌拉尔图语的底层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今的三个民族都是已消亡文明的继承者。既乌拉尔图崛起的,是从西部的小亚细亚半岛中西部地区迁徙而来的亚美尼亚人,以及从东部的波斯高原上迁徙而来的泛伊朗民族。而当时格鲁吉亚人的祖先高加索诸民族,则仍然处于分散而蒙昧的部落时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了波斯帝国,很快该国的势力范围就囊括了整个外高加索地区。居住着古阿塞拜疆人(一种伊朗语民族,与今天的阿塞拜疆人不是一回事)的阿塞拜疆地区自然不必说,整个安纳托利亚也逐渐为波斯帝国征服。这一时期,安纳托利亚的印欧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大大波斯化了,亚美尼亚人也不例外。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开启了与波斯化刚好逆向而行的希腊化进程,安纳托利亚又逐渐被希腊化,直到公元1071年。不过,语言上更接近希腊而文化上更接近波斯的亚美尼亚却因此赢得了独立,并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了希腊文化圈和波斯文化圈之间的缓冲地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特色。进入公元之后,安纳托利亚成为日益希腊化的罗马帝国的核心领土,而在伊朗高原日益摆脱希腊化影响逐步复兴起来的安息王朝、萨珊帝国也逐渐将矛头指向了这一地区。双方几经拉锯,最终使得托罗斯山以东、阿塞拜疆以西的广大区域成为亚美尼亚人掌权的缓冲地带。公元7世纪崛起了阿拉伯人,一度征服了外高加索,但对外高加索影响不大。随着公元10世纪阿拔斯王朝的衰弱和拜占庭马其顿王朝的复兴,阿拉伯人最终被从外高加索驱赶出去,尊奉君士坦丁堡号令的许多地方君主国在此建立了起来。然而好景不长,拜占庭色厉内荏,将这一地区划入版图,却无法有效的施加统治,反而分散了自己的力量。此举让刚刚从河中南下伊朗高原的乌古斯突厥人欣喜万分,他们纷纷涌向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外高加索,在1071年在曼奇刻尔特击败了拜占庭人的军队,又趁拜占庭内战之际涌入了安纳托利亚。此后,突厥人开始成为这一地区长期的统治者。鲁姆苏丹国、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乃至萨菲王朝和卡扎尔王朝,从11世纪到19世纪,这一地区基本上笼罩在了不同的突厥霸主所统治——除了北方的格鲁吉亚之外——古老的亚美尼亚贵族巴格拉季昂家族中的一支在这个异民族聚居的偏僻公国完成了土断,借11世纪母国灭亡之际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这样,一性论使徒教会的亚美尼亚、东正教会的格鲁吉亚、***乌玛的突厥阿塞拜疆,近现代外高加索的三个主要民族就这样全部登上了历史舞台。2、近代史外高加索的近代史开始于18世纪。这一时期波斯的卡扎尔王朝与安纳托利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瓜分了外高加索,卡扎尔王朝分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今亚美尼亚共和国),而奥斯曼帝国则分得西亚美尼亚(进属土耳其)。就当这两个突厥帝国打出一个结果来的时候,北方的俄罗斯帝国已经灭掉了南俄、伏尔加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的全部突厥汗国,开始兵临外高加索。这时,他高举的旗号是从***手中保护**徒。起初卡扎尔王朝击退了叶卡捷琳娜大帝派遣的远征军。但到了19世纪初,无论是卡扎尔王朝还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显然都已经不是击退拿破仑大军的欧洲宪兵对手。沙俄通过几次规模不大的战争很快就征服了整个外高加索,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而原来欢迎沙俄前来“保护”自己的格鲁吉亚王公们,很快也被迁往莫斯科圈养起来了。一开始,沙俄虽然废除了公国、汗国,建立起以省政府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体,但对外高加索旧来的社会结构还没有大的触动。亚美尼亚人作为当时遍及中东地区北部(南部是犹太人)的商业圈控制人,定居在各大城市中,像西欧的犹太人那样控制着商业、手工业和许多专业领域,而周边的格鲁吉亚人多为农民,突厥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切尔克斯人等则多是牧民或兼营牧业的农民。各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十分明显。然而,19世纪后期,伴随着巴库油田的发现,外高加索急速地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民族主义思想也随之在各个杂居民族间膨胀开来。持有最激烈民族主义思想的,是当时文化水平最高的亚美尼亚人。次之则是格鲁吉亚人,但阿塞拜疆人很快也在泛突厥主义的“启发”下走上了类似的道路。伴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出现,****乃至民族仇杀也日益常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在其控制的西亚美尼亚地区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前代未闻的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将整个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彻底清除。这一民族主义惨剧的发生,更进一步刺激了外高加索各民族之间的对立。二月革命后,俄罗斯国家机器开始解体,外高加索分离倾向明显。1917年,临时政府被迫同意设置所谓外高加索委员部,实际上就是默许其割据。十月革命后,控制这个委员部的格鲁吉亚孟什维克宣布与莫斯科的苏维埃政权断绝关系,从此外高加索开始了脱离俄罗斯的进程。起初,孟什维克基于其联邦主义理想希望外高加索各民族建立联邦国家。但民族主义倾向强烈的亚美尼亚达什纳克(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和阿塞拜疆穆萨瓦特两党拒绝,因此很快各自宣布独立,建立起各自所谓的“民主共和国”。另一方面,控制巴库的公社政权则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依旧效忠俄罗斯联邦。不久,英国干涉军和奥斯曼土耳其干涉军先后入侵外高加索,反复蹂躏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继而又扔下烂摊子各自跑路。外患退去后,三国又开始内讧,围绕着纳卡、纳希切万、卢里等地发生了有如三国志的复杂边境冲突。就在三国内战不休之际的1920年5月,红军第11集团军在奥尔忠尼启则、基洛夫等人指挥下从阿斯特拉罕经北高加索进入外高加索援助当地革命,而凯末尔率领的土耳其大国民会议军(1920年9月起与红军事实上成为盟友)也从同年6月起挥师东进,至11月已攻入了外高加索腹地,占领了三国的大片土地【*】。由于内外矛盾激化,三共和国政权先后在1920年5月、12月和1921年2月被推翻(其中亚美尼亚是自行下野),至此外高加索恢复和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不过,三共和国的部分残党退到山区展开游击战,一直抵抗到1924年。【*】这部分土地就是现在土耳其共和国的里泽省、阿尔特温省、阿尔达汉省(这三个省居住着信奉伊斯兰教但说格鲁吉亚语的阿扎尔人)、卡尔斯省和厄德尔省(这两个省居住着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等。3、现代史1922年,在同样是联邦主义者的斯大林主持下,外高加索的三个苏维埃共和国合邦为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外高加索联邦)。设置这个联邦,一方面是因为外高加索社会民主党人(不分布党、孟党)长期以来的理想,一方面也是因为外高加索各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已经给斯大林的民族人民委员部惹出了无穷的麻烦。无论斯大林如何裁决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边界纠纷,都不可能让任何一国满意。同年,这个联邦作为发起成员国加入了苏联。联邦时期,三共和国依旧存在,共和国之下又设置有各种自治州和自治共和国。在联邦层面,设置有联邦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由三个共和国各一名代表组成)和联邦人民委员会;但没有联邦一级的共产党,取而代之的是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外高加索边疆区委员会。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后来被称为斯大林宪法),标志着苏联在治国方向上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也体现在民族政策方面——宪法提出,民族自治体只要符合三个条件(与联盟以外的国家接壤、主体民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全自治体人口超过100万)即可申请直接加盟苏联,而不再需要经过联邦体作为中介。同年,外高加索联邦被解散,麾下的三个共和国成为直接加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联邦时期,联邦机关设置在第比利斯,因此格鲁吉亚人对联邦有较大影响力。可是联邦解散后,三共和国内部的民族主义倾向却愈来愈明显。1950年代初,为了安置归国的亚美尼亚大屠杀难民及其后裔(同时也为了强化对土耳其的边防),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将数万阿塞拜疆族公民移民到阿塞拜疆。尽管苏联政府向移民支付了大量的补偿款,还提供了房屋、生产资料充作置换,但此举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1960年代开始,各国领导人都采取了***的民族沙文主义政策,因此各国的民族成分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增加而多元化,反而出现了“纯洁化”的倾向。亚美尼亚共和国内的阿塞拜疆族以及阿塞拜疆共和国内的亚美尼亚族,人口比例都大幅度地下降了。到勃列日涅夫时期,阿塞拜疆共和国和格鲁吉亚共和国都出现了腐败窝案,甚至被揭发出第一书记明码标价卖官的恶**件。勃列日涅夫采取的对策是利用当地克格勃领导人“打黑除恶”“反**”,先后提拔了谢瓦尔德纳泽和阿利耶夫两个典型,结果这两个典型很快又成了新的山大王。总之,到了此时外高加索的分离主义倾向已经十分明显了。随着“新思维”改革的推进,分离主义、民族主义思想逐渐从地下转入地上。与此同时,“新思维”改革还导致外高加索地区的经济形势迅速恶化——例如,在全联盟经济好歹还能有所增长的1985—1990年(全联盟经济在这一时期还增长了26%),格鲁吉亚共和国的经济却衰退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从1985年的最高峰倒退到了1979年的水平。这很自然的引起了外高加索地区人民群众的不满。1988年11月,格鲁吉亚反对派在第比利斯举行游行示威,向苏共中央发难。戈尔巴乔夫先是下令镇压,后来又把责任推卸到执行命令的外高加索军区头上,将其司令员撤职,从而导致苏联在外高加索的国家机器开始陷入瘫痪。1988年12月,亚美尼亚发生了举世罕见的大地震事件,整个共和国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由于苏联国家机器救援不力(已经陷入瘫痪了么),亚美尼亚人中开始普遍出现悲情心态,受到民族主义感染。同年,亚美尼亚国内和阿塞拜疆共和国的纳卡自治州(阿国内亚美尼亚人的一个自治地方)相继出现了“纳卡运动”。这个运动表面上是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发起,其实却得到了亚美尼亚共和国和纳卡自治州高层人士的支持,更有一部分苏共中层领导干部公开投身运动充当了组织中的骨干力量。这些人与国外以达什纳克(该党在流亡黎巴嫩、塞浦路斯等地的大屠杀幸存者后裔中有组织,因这些地区在60—80年代局势不稳,有的地方组织还拥有自己的军队)为首的亚美尼亚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合流,向苏共中央发难,要求纳卡自治州与亚美尼亚合并。由于苏共中央基于“维稳”逻辑支持阿塞拜疆,纳卡局势很快失控,演变为亚美尼亚共和国和自治州为一方、苏共中央和阿塞拜疆为另一方的内战。很快,苏共中央就失去了对外高加索三共和国的控制。4、当代史1991年3月17日,戈尔巴乔夫决定弃党保国,将苏联换皮为所谓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因此就所谓《新联盟条约》举行了公投。外高加索三国与业已宣布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一起抵制了公投,成为六个未举办公投的加盟共和国之三。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政变失败后,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联盟政府迅速丧失了全部向心力,外高加索三国也顺势宣布独立。然而独立之后,外高加索三国迅速陷入了战乱之中。格鲁吉亚方面,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和南奥赛梯自治州不满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大格鲁吉亚沙文主义政策,有样学样也宣布独立,引爆格鲁吉亚内战,最终在1993年把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总统赶下了台去,换上了谢瓦尔德纳泽。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方面,则是正儿八经的国战了。1992年2月,亚美尼亚方面率先挑起战端,连续发动大规模攻势,打通了纳卡与亚美尼亚本土的联系,还攻占了纳卡自治州之外的多处亚美尼亚人聚居城镇。战至6月,阿塞拜疆方面可谓是全面溃败。战争之所以打成这样,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亚美尼亚人在苏联时期文化教育水平比较高,往往充当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阿塞拜疆一口气驱逐国内三十多万亚美尼亚人后,整个国家机器和社会经济一时陷入混乱状态,反过来亚美尼亚只驱逐了七万多阿塞拜疆人,影响非常有限;其次,亚美尼亚人在苏军中受到重用,往往担任指挥员或战斗部队骨干,阿塞拜疆人则总是被安置在建筑部队;最后,亚美尼亚人组织良好,阿塞拜疆方面则以私兵、佣兵为主,组织混乱。不过,阿塞拜疆毕竟地大物博、广土众民,很快缓过劲来。1993年阿利耶夫巩固了其在阿塞拜疆的绝对统治地位后,很快重建阿塞拜疆国内秩序成功,通过巴库油田的石油收入招兵买马。1994年1月阿塞拜疆军发起反攻,最初进展顺利,但亚美尼亚在1月10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发动总体战来应对,结果阿塞拜疆方面陷入苦战,最终被亚美尼亚方面击退。此战阿塞拜疆方面阵亡5000人,总损失接近15000人。再也无力打下去的双方,终于在1994年5月停战。1998年,亚美尼亚总统因试图与阿塞拜疆签订和平条约而被强力部门的“民族英雄”联手赶下台。次年达什纳克激进分子进攻国会枪杀总理等多名要人,但最终不得不投降。此后,亚美尼亚建立起由苏共中层干部、纳卡战争时的“民族英雄”构成的共和党一党独大的政局。5、政治经济现状1994年特别是1998年以后,三国国内外秩序开始稳固下来。民族主义狂潮退散,旧苏联官僚各自归位,开始注重发展经济。这一时期三国的经济都有一定恢复和发展,但腐败也十分严重,国有资产流失啊权贵****啊什么的大家都懂,这里不细说。除了腐败之外,就是个人独裁、家族式统治问题,动不动搞暗杀、让反对派消失、策划政治阴谋等等。其中,以经济复兴道路最为坎坷的格鲁吉亚矛盾最为尖锐。5.1、格鲁吉亚2003—2004年,格鲁吉亚反对派领导人萨卡什维利利用格鲁吉亚人民对谢瓦尔德纳泽一伙人贪腐独裁不满上台,这就是玫瑰革命。萨卡什维利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比较有才能的,起码比季莫申科、尤先科、波罗申科、亚采纽克一伙人要好得多。他上台后励精图治,解散了腐败的警察机构,组织新的民主治安机关,取得很大成绩,一时间格鲁吉亚清廉度飙升。在所有****国家里,萨卡什维利时代的格鲁吉亚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增长率最高的(达到5.8%,比谢瓦尔德纳泽时期的4.1%还要高不少,比文革时期略低一筹,可以说是****政治家里最**的了——虽然也是沾了全球大景气的光)。但是,萨卡什维利的执政基础是民粹主义,这种民粹主义必然伴随着统一格鲁吉亚国内市场的民族主义要求。到了后期,为了维持自身人气,萨卡什维利已经骑虎难下。收服阿扎尔之后,他的目标就指向了南奥赛梯,还挑了一个自以为最佳的时机(2008年奥运会期间)来发动战争。结果,军事冒险失败,国家分裂、俄罗斯制裁,格鲁吉亚的经济状况很快恶化,萨卡什维利也不得不下台。萨卡什维利下台后,新上任的总统马尔格韦拉什维利是一个在俄罗斯经营多种实业的格鲁吉亚亿万富翁。此公在2013年底当选之后,就开始准备与俄罗斯谈判恢复外交关系,以收拾残局。但接下来发生了顿巴斯战争,俄罗斯连乌克兰的领土都要染指,当然就更不可能放过格鲁吉亚了。理所当然的,俄罗斯坚持阿布哈兹和南奥赛梯决不可能再回归格鲁吉亚,最后更是与他们签订了事实上的保护国条约。这样一来,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复交大门也就关上了。这之后格鲁吉亚经济也随着周边国际的萧条而一落千丈,连萨卡什维利时代年均6%的水平都无法保持了。【看了格鲁吉亚,你就知道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人民有多么不容易——格鲁吉亚经济水平至今没有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2015年实际GDP仅及1990年的87.4%(大体相当于1977年的水平),更令人无语的是,1990年本身(大致相当于1979年的水平)也只及1985年的77.6%——换言之,1994年最低谷时期格鲁吉亚的实际GDP仅及1985年的21.4%,大致相当于……嗯,这个表里没有,也就是说在1965年之前了。】格鲁吉亚的产业结构颇为落后,其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25%,其中还有近一半是完全未经提炼过的原油)、黄金(15%)等矿产和初级农产品,唯一的高附加值商品就是铁合金了。更有甚者,作为一个人口是亚美尼亚三倍且海路交通在三国中最为便利的国家,出口总额竟然只有亚美尼亚的两倍,我也是醉了。5.2、阿塞拜疆阿塞拜疆刚好与格鲁吉亚相反。阿利耶夫从1993年开始就培养儿子**,2003年他自觉命不久矣就让位给儿子小阿利耶夫,成功上演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第一出父子相继的闹剧。阿塞拜疆在阿利耶夫家族治下,凭借巴库油田的黑金(阿塞拜疆出口总额里有超过80%是原油),在2002—2011年的全球****黄金十年里也是发展迅速,目前在外高加索三国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其他两国都是4000美元左右,唯独阿塞拜疆2014年是接近6000美元)。但是,阿塞拜疆在全球产油国中的条件并不算好,僻处欧亚大陆内部,交通十分不便,输送油气要通过前苏联时期修建的管道线经俄罗斯通过西欧市场。因此,阿塞拜疆与土耳其非常想修建一条通过格鲁吉亚、土耳其等国输送油气到欧洲的“南线”。可惜,因为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杯葛,这一愿望至今也没有实现。【2002—2008年阿塞拜疆的经济奇迹,与亚美尼亚相比,阿塞拜疆的经济起伏更大】全球油价暴跌后,阿塞拜疆的经济也受到冲击,经济发展几乎停滞(2016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只有0,8%),通货膨胀则居高不下。该国政治、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纳卡发动战争,或许成了阿塞拜疆当局转嫁国内矛盾的一条“出路”。5.3、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在三国之中,人最少、地最穷,还面临着一副烂摊子。虽说总算在海外有一帮富翁可以提供一些侨汇和投资,可也是杯水车薪。尽管如此,共和党政府上台之后还是颇有一番作为,带领亚美尼亚人民完成了灾后和战后的重建工作。从2002年到2007年的七年间,亚美尼亚经济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两位数的水平,继2004年恢复到1990年水平后,到2007年已超越了1987年也就是苏联解体前亚美尼亚经济的最高水平且达到了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7倍,总算是重建了家园。要知道,1998年共和党上台时,亚美尼亚的经济还只有1990年水平的62%而已。【2001—2007年亚美尼亚经济奇迹】虽然亚美尼亚也是借全球大景气之势,但考虑到该国一无资源二无地利,取得这一成就应该说也是很不容易,总比乌克兰和摩尔多瓦这帮**要好得多了。比起东欧那些被吹上天的转型国家,应该说也是不知好到哪里去了。评论区对亚美尼亚人民丧失信心的人应该来参观一下。当然2008年之后亚美尼亚经济发展速度一落千丈,尤其是2009年还出现了-14.1%的惊人衰退,直到2012年才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此后,亚美尼亚经济进入了不温不火的平稳发展阶段。亚美尼亚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负增长严重。建国时的350万人口合阿塞拜疆人口的一半,现在只剩下300万人不及阿塞拜疆三分之一(主要原因当然是人口外流了)。不过这对亚美尼亚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较低,因为亚美尼亚目前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40%人口从事农业而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不到,所以应该说劳动力仍有较大转移空间。亚国主要的优势产业还是矿业和相应的冶金工业,矿石和冶炼后的合金产品超过了出口总额的六成(其中又以铜矿石、铜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黄金和钻石六大产业为主)。除此以外,最大宗的优势产业就是葡萄酒,占到出口总额的一成(算是唯一具有竞争力的农业-轻工业产品)。亚美尼亚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就是俄罗斯,这也是亚美尼亚急于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原因之一(另一大原因当然是安全因素)。
更多文章:

美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WNBA美国女子职业篮球赛水准怎么样)
2024年7月23日 09:38

今晚大连足球比赛直播(足球比赛中如果完场时间到两队比分一样怎么办GUJ)
2024年7月14日 14:44

重生后傲娇总裁又醋了(哪部重生小说的男主叫季南瑾,女主叫顾微)
2024年7月3日 03:01

张伟丽乔安娜二番战时间(全网都在让张伟丽去唐山,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超级英雄”)
2024年6月12日 01:50

为什么说c罗是利物浦名宿(为什么说C罗是利物浦名宿,什么梗)
2025年3月21日 03:21

委内瑞拉现状(为何委内瑞拉在查韦斯死后,它的经济形势就大不如前了)
2024年2月9日 04:00